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李武忠:蓝色食物 永续饮食的优先选项 正文

李武忠:蓝色食物 永续饮食的优先选项

2024-05-04 23:18:28 来源:嫦萱快讯网作者:休闲 点击:139次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照)
  中评社台北10月11日电(作者 李武忠)无论对国家或个人喂饱肚子始终都是李武一项艰巨的工程,以目前的忠蓝粮食系统不仅耗费全球四分之三的淡水量,还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色食食四分之一,却仍然无法满足当前人类的物永营养需求。迄今不仅有8.2 亿人缺乏足够的续饮选项食物,且全球三分之一的优先人超重或肥胖,让人们意识到现有的李武粮食系统需要转型。然而从过去的忠蓝粮食系统转型经验显示,这需要大量的色食食公共投资,技术支援及公共政策引领。物永  全球正在展开饮食转变,续饮选项将有助于粮食系统的优先重组。据专家指出,李武全球人口想达到可持续和健康饮食,忠蓝需要从牛肉和富含饱和脂肪和糖类的色食食食物转向鱼类、蔬菜、坚果和水果等营养食物,蓝色食物(Blue food)正受到全球关注。国外研究也指明蓝色食物不仅可改善营养状况,且具有减少食品系统环境压力的巨大潜力,符合FAO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品,远景可期。  所谓的蓝色食物指的是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捕获或养殖的鱼类、无脊椎动物、藻类和水生植物,内含多种微量营养素(例如铁、锌、碘、锰)、维生素(例如A、B12)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例如EPA 和DHA),为超过32 亿人提供蛋白质和其他有价值的营养,也有助于降低与饮食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等)的发病率。蓝色食物未来展望可从生产与消费面来探讨:  在生产方面,随着人类对蓝色食物需求的增加,生产转向蓝色水产养殖。据研究指出养殖水产物的CO2排放量,低于从野外采集或捕获的水产物,例如养殖双壳类(如蛤蜊和牡蛎)和对虾的平均CO2排放量低于野生捕捞的同类。估计每生产一公斤食用鱼只排放2.2 公斤二氧化碳,低于陆地饲养动物的一半,在所有蓝色食物中,养殖海藻和双壳类产生的环境压力最低。  未来蓝色食物想要达到增产暨减碳目标,还有赖不断的研发和创新,只是这些工作往往超出小规模渔民和养殖户的能力(目前全球渔捞及水产养殖多数属小规模经营),也凸显了公共研究、投资开发和技术移转的必要性,才能让所有渔民能够采用减少环境压力的做法,例如奖励捕捞渔业使用低燃料装备,可以大幅提高捕捞渔业的绩效及减少4-61%温室气体排放量(视捕捞种类而定);鼓励采用创新水产养科技(如循环养殖系统、海洋养殖、新型饲料、智慧养殖和生物疾病防治等)。想维持持续的研发创新动能需要庞大的人力及经费,而过于严格的法规或缺乏资金投入,都会限制蓝色食物的扩大生产,因此除有赖法规政策支持及技术部门的协助外,金融部门也可以透过战略投资,引导民间企业投入可持续蓝色食物生产,才能早日达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在消费方面,近几十年来民众收入增加和饮食习惯变化,对水产需求增加的影响较人口成长更大,何况蓝色食物作为健康食物比陆上肉类更受欢迎。只是消费者对低市场价值鱼类和高市场价值鱼类之间的需求偏好和所得弹性差异很大,而偏好一直被认为是消费者选择动物源食物的主要因素,蓝色食物的实际价格,也是消费者采购的重要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也可能对蓝色食物供应造成限制,导致未来绿色水产品价格上涨并变得更加多变,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渔民生计,需妥善防范。目前在民间及政府大力宣导下,部分地区对挂有永续生态标签的蓝色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多数消费者在选购水产时,优先考虑的是新鲜度、食品安全、价格、健康和口味,而不是该商品的可持续性。如何提高消费者对蓝色食物的偏好,需要有完整的行销规划。  极端气候已常态化,台湾深陷其中,需务实面对及早行动。鉴于蓝色食物可为满足人类粮食及营养需求提供优先选项,建议政府应正视蓝色食物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民众营养健康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蓝色食物成为台湾的另一座护“国神山”!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